
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称“泰达汽车论坛")于9月11日至9月14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在9月13日"高层峰会:聚焦硬科技,以科技创新持续引领产业创新"中,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CTO 吴会肖发表题为“系统化创新驱动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演讲。
吴会肖表示,回顾自己工作20多年的一幕幕,尤其是过去5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汽车产业凭借前瞻政策和市场创新活力,完成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身,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到部分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对于未来中国汽车的发展趋势,吴会肖做出了三点判断。
第一个趋势是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精进的发展范式之变。吴会肖称,过去十年,中国汽车产业凭借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实现了大步快跑,产销规模、核心技术和产业链的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但在这样一个高速增长的背后确实存在资源错配、内卷加剧的问题,这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公信力是有负面影响的。“未来五年,期待行业进入稳步精进阶段,这里的稳不是慢,而是回归造车本质,谋求长期主义下的系统能力的跃升"。
第二个趋势是从集成创新走向基于问题和需求导向的原始创新,从单点突破创新迈向系统融合创新。吴会肖表示,过去五年,中国汽车产业有很多技术创新,多是以三电、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单点技术突破为主。到了下一阶段将是软硬一体、跨域协同的系统创新。新能源是基座,智能化是灵魂,网联化是血脉,真正的领先来自于能源、智能、互联等多个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助驾驶的功能为例,不仅依赖于先进的模型和算法,更加离不开线控底盘的精准迅捷地执行,驾乘体验在未来不仅仅取决于动力、性能、底盘的调教,也需要通过算法不断提升车辆的自调节、自适应能力。未来的汽车不再是出行的工具,而是进化为具有感知、思考和净化能力的智能生命体,技术架构也确实正在从域控制向中央计算转变,更关键的创新模式也会从企业内部研发走向跨界协同、生态创新。只有打通硬件、软件、算法与生态,实现技术、用户、场景的闭环迭代,才能赢得未来竞争的主动权。
第三个趋势是未来竞争格局之变,未来一定是从本土深耕迈向全球突围。相比于2021年,自主品牌产销由790万辆增长到了1390万辆,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占率从不到40%增长到了60%以上。吴会肖称,汽车产业自诞生之初就具有全球化的基因,也只有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经营品牌、服务用户,才能持续地提升国际竞争力。没有人否认“十五五”期间必将是中国汽车品牌成为世界品牌的关键时期,全球化不再是单一的产品出口,而是技术、品牌、制造、供应链与文化价值的生态出海。

x
-
Uber与Momenta联合官宣,Robotaxi首发德国慕尼黑 2025-09-08 17:37
-
梅赛德斯-奔驰VLE原型车完成三项能效测试 2025-09-05 13:04
-
对话赵永坡:哈弗将推纯电、带激光雷达的车型,做覆盖燃油、混动、纯动的全动力品牌 2025-09-03 16:51
-
地平线携手哈啰杀入Robotaxi市场,智驾技术基座覆盖L2-L4全域场景 2025-09-11 23:36
-
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IAA Mobility专场)在德成功召开 2025-09-11 15:56
-
慕尼黑车展上最惊艳的一款概念车来自AVATR VISION XPECTRA 2025-09-11 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