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网 2025-09-14 14:27
长安杨光华|“人因工程”定义智能汽车安全新范示
分享
在今日举行的泰达论坛上,长安汽车高层就智能汽车时代下的安全问题发表深度演讲,提出“新长安、新智能、新安全”的核心理念。长安汽车发布“人因安全”新范式,以科技赋能智能出行安全新生态。


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称“泰达汽车论坛”)于2025年9月11日至9月14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本届泰达汽车论坛围绕“增动能 启新篇 向全球”的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在9月14日“智能化新升级专题论坛三:政策法规与关键技术创新协同引领智能化跃迁”中,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智慧营销中心总经理、重庆长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用户与市场总经理、新营销运营特级专家杨光华发表题为“新长安、新智能、新安全——长安汽车人因工程技术思考与探索”的演讲。


智能汽车时代用户的新追求——综合体验下的安全感


“汽车绝非会移动的消费电子产品……现在很多辅助驾驶是不能给驾驶员、操作者包括车里的用户带来足够高的安全感。”杨光华认为,汽车的智能进化并不等同于其他电子产品,安全才是他的核心属性。智能汽车的软件漏洞、硬件失效或设计缺陷,会直接威胁乘员、行人乃至公共道路安全。数据显示,随着车载功能爆炸式增长,由设备操作引发的交通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某些车型采用触控换挡等创新设计虽提升科技感,却在紧急工况下暴露出安全隐患。


杨光华介绍,自己对安全的理解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人掌控的辅助安全。需要用户感觉车辆是受控的。

第二,低负荷交互安全。驾驶时手、眼、脑、脚都会有疲劳感,在安全的大原则下追求低负荷、高容错率,可以为司机充分“减负”。

第三,设备互联运行安全。现在很多车的语音响应会记录用户的很多话语,实际也会带来人隐私安全的考虑。

这是用户体验上的需求,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驾驶员本人,还应该包括有车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诉求。


“总的来说,目前智能汽车的阶段还是人机共驾的阶段,我们要求驾驶员必须要投入眼睛、脑袋、耳朵、手、脚的专注,任何对用户的认知操作、资源的过渡占用都将带来一些新的安全隐患。”杨光华认为,在软件和辅助功能的加持下,智能汽车应该变成一个灵活的自免疫系统,即是车要接受人的一些误操作。所以智能汽车的研究方向除了车本身的安全以外,还要研究人机交互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而长安汽车下一步,就是在人机交互方面了解人的身体特性、心理特性、认知特性,系统性的对人、车、行车场景的整体安全性进行深入研究。”


从“车适应人”到“科技适应人”


“长安汽车这几年做了一些思考,整体逻辑是要让科技适应人,而不是让人来适应科技的变化。现在行业在人机交互标准上还是有一些缺失,如何让交互更轻松、更清晰,让它减少过度的误操作,或者更加适应人的习惯,而不是通过一些设计让驾驶员适应车的功能习惯。原来我们研究车比较多,但今天我主要分享一下“人因工程”话题,从人的角度研究怎么让车、机器适应人。以前的辅助驾驶都是研究环境,然后输入、决策和执行,很少考虑人的要素。”杨光华介绍,长安汽车独创的“人因安全架构”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知觉纳入研发全流程,建立起涵盖生理特征、心理反应、行为习惯的全维度研究体系,让智能汽车更适应人,更适应驾驶员和适应车内人的状态。


“人因安全架构”是将人的感知和认知作为核心的组件,来参与到智能汽车下一步硬件、软件一体化的设计和测试。长安认为最高层级的安全是要把硬件、软件和人三者联动来设计和考虑。其目标是要研究感知、认知、运动和反馈的整体循环,通过仿真测试工具来监测用户心率、皮电等数据,根据数据的变化来进行人机交互模型优化。其目标就是让客户,特别是驾驶员的交互一目了然,实现驾驶员的“动口不动手”。


杨光华介绍,人因工程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它把人的行为学、生理和心理学,还有人机交互系统进行跨学科的融合,对智能汽车下一步的发展会更加重要。长安汽车在内部构建了智能汽车人因工程的技术体系标准,包括响应、座舱文字的大小等明确的要求。建立评估验证、用户体验、工程实践的闭环体系,来提升智能汽车的安全性和安全感,尤其关注交互过程中不安全、设计不合理的状态。


杨光华举例:“现在HUD、液晶仪表屏基本是固定化的,如果在开车过程中出现一些对于驾驶无用的信息,或者需要调取其他信息的时候,就可以把其做成相对动态的,或者至少语音可以控制的状态,保证驾驶员在安全视野范围内可以获取足够的信息,而不需要扭头解决。”


杨光华希望,人因工程可以让智能汽车通过和驾驶员的语音交互,使其系统逐步学习并更加适应用户的个人习惯,而不是直接设计一个固定的规则或模型让用户来适应。长安汽车建立了3600平米的人因工程实验室,包括6个大型专业实验室,生理认知实验室,整车音效实验室,语音交互实验室,视觉系统实验室和显示光学的实验室,以此来进行人因工程的研究。“长安汽车会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以“2+1+N”的模式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圈,希望与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共同推动基于人因工程和人因交互方面的标准,一起对技术攻关,在人因工程方面和行业一起来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共同推动中国智能汽车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与落地,共建人因技术的标准体系和一些新的安全范式。”


x

收藏 0
打赏
相关标签:
电话:010-65030507
邮箱:editor@autor.com.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乙6号朝外SOHO D座5097室
北京智驾时代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4 - 2022
Auto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AutoR智驾 智能汽车网
京ICP备1402773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466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211307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