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R智驾 2019-01-04 20:16
Nullmax,一家来自硅谷的自动驾驶公司:立下雄心推动L4级自动驾驶在中国落地
分享
中美两国在城市道路控制权上的不同会让中美两国在智能驾驶实现路线上走向不同,这也是Nullmax创始人徐雷认为在中国更有助于自动驾驶商业落地的一大优势。

Nullmax是一家2016年创立于硅谷关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初创公司。Nullmax的中文名字叫纽劢科技,它的两位创始人,CEO徐雷与COO宋新雨,此前均是Tesla Autopilot团队核心成员,他们表示全程参与了Tesla自动驾驶的研发和落地。

 

创立之初获得了1000万美元融资,之后的2017年初,纽劢科技正式回到中国,并将总部设在上海,开启了中美两地同时办公的时代。

 

纽劢科技给自己的定位是致力于应用最先进的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世界提供安全、先进、可量产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他们的目标是大力推进L3/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落地,预计2020年左右将会应用到量产车型上。

 

这个雄心不小,因为目前以Waymo为代表的自动驾驶科技公司,对于L4级自动驾驶的实现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畏惧。

 

Nullmax具备哪些技术优势呢?

 

其创始人徐雷表示,作为一家以技术见长、尤其是在软件和算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公司,Nullmax打造的是一项包含感知、规划决策和控制的完整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将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深入应用其中。

 

Nullmax宋总1.JPG


尤其是主攻的应用软件层,Nullmax的技术涵盖了传感器数据、环境感知、规划决策、控制、离线模块,并且全部达到了车规级标准。

 

与市场上很多其他方案不同的是,Nullmax主打的是以视觉为主、多传感融合的感知方案。

 

为了让整套系统“看得清、反应快”,保证足够稳定、足够安全,能够满足车规级标准并真正实现量产,Nullmax在视觉感知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深入开发。除了自主研发ISP算法处理复杂的光线,Nullmax还将深度学习应用到了障碍物感知上,进一步提升图像检测的技术,并通过多传感器融合确保感知的精准性。

 

同时,为了让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像人类驾驶员一样,处理大量的不确定信息和意外情况,Nullmax为系统引入了比传统方案层级更多、更高的分层规划,提升系统规划决策的实时性和鲁棒性。除此之外,Nullmax还自主研发了系统平台,用一个框架来开发适合各种场景的自动驾驶,打造产品级的解决方案。


Nullmax改装摄像头.jpg

 

作为最早一批拿到美国加州自动驾驶路测牌照的科技公司,Nullmax不仅累计完成了超过十万公里的多场景真实路测,还同时在上海和硅谷部署了研发团队和测试车队。

 

Nullmax成立时的一大初衷就是将自动驾驶的技术真正落地,所以一直是以量产为目标完成的开发,打造的方案无论是在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还是量产的成本方面,都有巨大的优势。

 

CEO徐雷与COO宋新雨,徐雷主要负责软件,后者主要负责硬件。

 

徐雷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博士,曾是Tesla计算机视觉高级工程师,Autopilot团队核心成员,Tesla Vision深度学习负责人,研究成果直接汇报Elon Musk。

 

宋新雨是原Tesla供应链及产品高级经理,Autopilot和娱乐系统项目开发团队骨干成员,参与了Autopilot 1.0和Autopilot 2.0的产品化全过程。负责了Model S/X/3产品前期供应商开发,采购、制造、测试、品质和可靠性调整系统规划执行。


Nullmax徐总1.JPG

 

二人对于自动驾驶落地的信心,是当前技术的发展已经推动自动驾驶实现了从0到1的过程,这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对自动驾驶的判断外,也更加坚定了共同的信念——将世界领先的经验和技术带回中国。

 

Nullmax已经打造了一个科技与汽车跨行业融合的团队,来自于Tesla、Apple、Intel、Baidu、Bosch、Panasonic、Harman、Neusoft等汽车和科技行业知名公司的技术和产品骨干,是Nullmax开发团队的主要成员。

 

那么Nullmax的商业模式来自哪里呢?徐雷的解释十分直接,一来自大量OEM有转型升级的需求;二来自于中国政府构建智慧城市的需求。

 

站在OEM的角度,车本身还是机械制造,但车里面软件的因素,特别是AI人工智能的占比越来越大,这是OEM转型升级的需求。不论是奥迪、特斯拉、通用、丰田、福特都在向这个方向发展,从一个生产制造型企业转型升级成出行服务商。

 

而中国各个地方城市,自动驾驶测试基地越来越多了,不仅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也在慢慢建立自动驾驶示范区。

 

因而Nullmax的服务对象主要针对车厂和政府服务,这两条发展路线可谓将同步进行。

 

Nullmax将之称为两个“赋能”,一个“闭环”。

 

第一个赋能,就是为传统汽车厂商的转型而赋能。Nullmax利用自身独特的技术优势,为车企打造定制化的自动驾驶方案,提供包括高速代驾、代客泊车、拥堵跟车等在内的多种自动驾驶功能。

 

第二个赋能,就是为智慧城市赋能。Nullmax会将自动驾驶技术应用至政府的交通改造项目,协助管理部门逐步将传统的交通管理迭代为智慧城市的智能交通管理。通过构建SCSTSV(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汽车)深度融合的体系,让自动驾驶更好、更早地实现。

 

从单车智能,到车路协同,两个“赋能”的背后,构建的正是一个智慧城市的交通闭环。

 

Nullmax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与整车厂以及政府结合后,三方体系将会深度融合,封闭、半封闭、完全开放的公共出行将全面打通,宝库物流运输、园区/社区/医院、城市区域、移动空间等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场景将连接成一个生态。

 

徐雷表示,Nullmax主要研究L3、L4级自动驾驶软件系统,在L3级里面主要研发高速代驾、拥堵跟车等系统,L4级里面主要研发代客泊车的功能,预计在2020年可落地。另一方面是建成SCSTSV,将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车辆三者融合,根本上解决如何能把人、物包括一些移动空间、作为一种服务,这是自动驾驶在中国实现落地另一体现。


路测1.jpg

 

在具体的落地时间表来看,在前装市场,2020年-2021年,面向L3级代驾,包括拥堵跟车、代客泊车的功能。

 

而L4级别的落地,徐雷称有可能是通过共享出租车或者移动出行服务来落地,会比做前装市场在时间上慢一些,如果要真正形成有规模的商业化落地,有可能到2022年-2025年。

 

而目前Nullmax专注的L3级别的自动驾驶,主要集中在自主泊车功能。Nullmax打造的自动驾驶代客泊车(AVP,也叫做自主泊车)功能,主要实现用户用车时只需用手机端进行召回,车辆就会自动行驶到方便他上车的地方。


路测2.jpg

 

徐雷表示,Nullmax开发的代客泊车功能,让车辆可以在没有驾驶员的情况下,从A点行驶到B点,并且停进车位。即使在地下车库等无GPS引导的情况下,汽车也能识别停车场的环境,自主寻找车位并且完成泊车。

 

在Nullmax的代客泊车方案中,经过特殊改进的摄像头和以计算机视觉为主的感知系统是其中的关键,通过深度学习,这些“眼睛”不仅看得清,而且可以同时环视四面八方。即使是在复杂光照条件下,又或者在部分摄像头被挡住的情况下,Nullmax的工程师们也能让车辆自主抓取停车场的识别特征点,进行融合,实现对环境的感知。


Nullmax路测车2.jpg

 

搭载Nullmax系统的汽车可以自动读取停车场数据,通过摄像头寻找车库中合适的空车位,根据算法规划行车路线。

 

最后,控制系统会控制车辆的行驶状态,按照感知系统对停车场的描绘、规划系统对车辆行驶路线的规划,让车辆顺利地开到空车位前,自动停车入库。


路测3.jpg

 

那这样的功能什么时候可以实现呢?


徐雷表示,预计2019年上半年,Nullmax开发的代客泊车功能将正式发布,2020年就可以在量产车型中看到。


从硅谷回到中国,徐雷对比了中美两国发展自动驾驶的差异性。


他说:”我前两天在纽约参加了一个会议,我感觉在中国大家买车对于网联需求比国外来得更多,包括车辆的网联功能的发展也比国外要快一些。


但国外有一个问题,比如说在一个区域,有的道路是属于政府,有的属于市级政府,有的属于县级政府,有的学校边上的小马路是属于学校或者私人的。


所以,在国外很难从基础设施改造使城市和交通系统变的更智能。无论谷歌还是特斯拉,都更专注于单车智能,让车变的很聪明,让车对周围环境判断更准确。


但中国环境不一样,政府组织能力、规划能力、投资能力都比较强,所有的道路无论属于交通部还是其他部门都是国家的道路,在推进工作时跟国外不一样,中国更适合把智能网联技术结合在一起,将来实现共享出行的局面。

 

并且中国,在各个方面,无论是卡车,还是在港口里面自动驾驶的应用,思路更多,百花齐放。


像谷歌和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车,还存在很多问题。在中国因为将来共享出行是多方合同协作结果,需要有政府、车厂、Tier 1、运营商、科技公司共同参与,是多方合作的共赢状态,在中国推进自动驾驶会更快速。”


事实会如此吗,也许两到三年之后,中美两国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差别会更加明显 。

x

收藏 3
打赏
相关标签:
电话:010-65030507
邮箱:editor@autor.com.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乙6号朝外SOHO D座5097室
北京智驾时代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4 - 2022
Auto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AutoR智驾 智能汽车网
京ICP备1402773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466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211307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