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网 2022-11-04 22:41
滑板底盘重塑汽车市场底层逻辑:从“二八法则”到“长尾效应”
分享
去年被资本追捧的Rivian,一度被封为“特斯拉杀手”,今年开始接连受挫。其股价自上市巅峰179美元/股,一路下跌到约30美元/股,市值缩水超80%。另一家滑板底盘玩家Canoo也陷入资金紧张的困境。据悉,今年第一季度末,Canoo账上的现金流只剩下1.05亿美元。滑板底盘到底值不值得布局?让我们一

10月31日,宁德时代宣布,与越南车企VinFast签订全球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据证券时报报道,“宁王”牵手越南的这家年轻车企,是在加速出海进程,意在瞄准包括欧美在内的全球市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宁德时代与VinFast的合作形式不同以往。宁德时代和VinFast将在现有CTP(高效成组)产品配套的合作基础上,将在CIIC(宁德时代一体化智能底盘)方面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帮助VinFast快速打开全球市场。


所谓CIIC,本质上就是去年行业内炒得火热的滑板底盘。也就是说,宁德时代不再满足于只是给车企供应动力电池,而是与VinFast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探索滑板底盘汽车的可能性。


不过,基于滑板底盘概念造车的新势力似乎遇到了一些困难。


去年被资本追捧的Rivian,一度被封为“特斯拉杀手”,今年开始接连受挫。其股价自上市巅峰179美元/股,一路下跌到约30美元/股,市值缩水超80%。另一家滑板底盘玩家Canoo也陷入资金紧张的困境。据悉,今年第一季度末,Canoo账上的现金流只剩下1.05亿美元。


新能源和智能汽车发展至今,滑板底盘赛道的基本面又有了那些变化?滑板底盘到底值不值得布局?让我们一探究竟。


滑板底盘入局者为什么越来越多?


不得不说,头部的滑板底盘玩家虽然不复当年的“高光时刻”,但是整个赛道的活力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最明显的一点是,入局滑板底盘的玩家越来越多了,而且部分初创滑板底盘厂商已经取得了订单。


成立于2017年5月的易咖智车是一家围绕“全线控+真智能+一体化压铸”智能数字化移动平台(IDV,Intelligent Digital Vehicle)科技公司。而全线控、真智能、一体化压铸等技术正是滑板底盘的核心技术。


据天眼查APP显示,成立于2017年5月的易咖智车总共拿到了五次融资,其中在2022年的融资就有3轮。


资本青睐易咖智车的理由其实不难理解,这家公司目前已经与阿里菜鸟、京东、驭势科技、一清创新等企业达成合作,虽然暂时还未能涉足乘用车,但在物流、快递配送场景落地了近千台无人配送车辆。随着自动驾驶在低速商用场景细分赛道的升温,易咖智车有望跑通商业模式。


另一家拿到订单的是长城旗下的毫末智行,其智能服务车底盘架构「小魔盘」已完成互联网头部大厂订单交付;除了这些拿到订单的厂商之外,在乘用车领域,比亚迪、奇瑞、丰田、奔驰等车企,还有博世、采埃孚等Tier1厂商也都对滑板底盘有所布局。


为什么今年滑板底盘赛道如此火热?在谈擎说AI看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滑板底盘配套供应链和前置技术越来越成熟。


滑板底盘的概念虽好,但所依赖的技术较为复杂,所以虽然最早提出念的此概是通用汽车,但通用当时的经营状况已经不足以支持线控技术、车身一体化等技术的研发。


而那个敢于颠覆传统汽车行业的特斯拉,虽然也在Model S上采用了滑板底盘的设计,但是也没有实现上下车体的分离开发,而且Model S并不是特斯拉的爆款车型。


而现在,比亚迪的e平台3.0已经实现了八合一的动力总成以及电池车身的一体化,并且已经在应用在量产的海豚、海豹等车型上面,这意味着,距离真正的滑板底盘“终极形态”又近了一步。


其二,汽车用户对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关注和认可程度不断提升,对滑板底盘赛道是一种间接利好。


最早用“智能之矛”对传统车企降维打击的车企是特斯拉。大众并非没有智能化的布局,可是ID系列最大的卖点仍是祖传下来的机械素质,可惜就是卖不过品控普通做工也很粗糙的特斯拉。可见,随着智能化程度的增加,底盘性能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


国内新势力第二梯队的哪吒,一开始销量很差,而且融资也比较困难。但是去年 10 月,360集团以20亿元领投哪吒,并与哪吒在智能网联汽车安全领域进行深度合作,之后哪吒在资本市场和产品的销量上都在步步高升。


这表明,有智能化基因的科技公司对新造车企业的赋能的作用越发明显了。随着汽车智能化的进一步发展,一款车的差异化特性将越来越多地由数字座舱和智能驾驶来承载。


换句话说,对用户而言,一款车的机械素质够用就好,对智能配置的评价在购车决策中的权重占比更高了。


既然智能化能够迎合市场需求,那么对一些不在乎灵魂的初创车企来说,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放在产品定位、个性化设计、用户运营等方面,或许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事实上,极狐、岚图、长城WEY等厂商的新能源汽车虽然产品力也不差,但是在用户运营方面和天生更擅长“用户共创”的新势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导致其产品的优势难以被用户感知到。


更有甚者,威马虽然是新势力,但是因为自建工厂且轻视运营的模式过于老套,导致现在销量掉队,IPO也不顺利。


这其实说明滑板底盘厂商和主机厂之间并不一定是天生的敌人,前者并不一定是要抢走本属于后者的底盘业务。


换个角度来看,将研发资金上亿元的底盘系统交给滑板底盘厂商,拥抱更“轻”的造车模式,更有助于节省不必要的资金投入,从而更好地打造用户运营这把利剑,作为切入细分市场的杀手锏。


其三,对宁德时代、博世等供应商们来说,为了迎合时代的变局,稳固自己的基本盘,也有必要跟上新的风口,对滑板底盘的相关技术进行布局。而这些供应商的入局,反过来也让更多的滑板底盘玩家更有信心。


以宁德时代为例,虽然在市占率很高,业绩也非常漂亮。但是动力电池赛道仍存在变数,漂亮的业绩背后,是下游车企的“变心”,是其它电池企业的合围。


一方面,车企为了减小对单一厂商的依赖,通常会在宁德时代以外,寻求第二供应商,有实力的大厂甚至会自建电池厂、自研电芯。


另一方面,特斯拉、比亚迪、零跑等厂家,都在做自己的CTC、CTB电池与底盘一体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同动力电池的差异性,削弱了宁德时代的不可替代性。


出于战略防御的考量,为了稳固自己的基本盘,宁德时代有必要将电池与底盘进行强绑定,和越南车企VinFast进行滑板底盘的共同探索也就不奇怪了。


总的来说,上游供应端配套供应链和前置技术的成熟、下游汽车市场对智能需求的提升,以及新能源汽车供应商们防御性的战略布局,都为看似困难的滑板底盘赛道注入了供其生长发育的养料。


滑板底盘引领汽车个性化时代:从“二八法则”到“长尾效应”


关于滑板底盘的应用场景,悠跑、Pix Moving等初创滑板底盘厂商的畅想是:


凭借滑板式汽车底盘高集成度和更加宽敞、可定制化的乘客舱空间,可以打造成移动咖啡厅、移动便利店,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消费和娱乐需求。有行业人士甚至认为,这是一个全新的万亿级别的增量市场,将给O2O模式带来一次革命。


不过在谈擎说AI看来,滑板底盘对汽车小众定制化汽车用户需求的满足,可能将对汽车销售市场的行业格局带来更为惊人的影响。


盈利最大化需要紧抓爆款与二八法则,原来传统的汽车销售市场遵循“二八法则”:即市场上20%的品牌/车型的销售量占据了全国整体销售的80%;在更细分的汽车品类的市场中,比如SUV市场里,也有同样的规律。


二八分的汽车市场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呢?


众所周知,越是冷门小众的车型,其性价越低。其原因是,这些车型的销售量较差,生产量也不高,厂商难以通过充分的规模效应降低边际成本,所以出厂价本身就不太实惠。


对传统的汽车经销商们来说,盈利主要靠的是高库存周转率,所以对销量高的汽车会拼命增加进货量,对销量低的车型会减少进货,甚至一些过于冷门的车型,索性不进货。


久而久之,冷门车型市场保有量和产销量降低,规模效应不佳导致厂商利润低,加上维修成本昂贵,小众车性价比极低。


对小众车的目标用户来说,即使很多的小众车型各方面都非常符合其购车需求,但是由于价格太高,也会放弃购买小众车,转而购买即使有些配置不需要但总体性价比更高的主流爆款车。


所以本质上来说,很多汽车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因为难以满足而被“压抑”了,而这部分被压抑的需求其实是有待发掘的长尾需求。


这种情况就类似于传统书店里基本都是些雷同的畅销书占据了主要的书架位置,冷门的小众书籍半年等不来一位买家,只能给畅销书腾出更多的货架位置。


但是事实上读者的阅读口味千差万别,很多小众读者买不到自己想看的书,大量小众书籍的长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不过,在有了在线书店之后,亚马逊就可以将小众需求聚合起来进行满足。“我们所卖的那些过去根本卖不动的书比我们所卖的那些过去可以卖得动的书多得多。”亚马逊的一位前员工一语道破了公司的“长尾”本质。


同样道理,滑板底盘在将底盘生产做到标准化之后,上车身的个性化设计就比较容易以较低的成本来实现。所以当滑板底盘的技术到了足够成熟的那一天,底盘标准化+车身定制化的新一代生产模式可能会让个性化生产爆发出强大的规模效应。


换言之,二八定律主导多年的汽车生产和销售行业将会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用户运营、精准捕捉用户细微需求,挖掘汽车品类的“长尾效应”,可能是所有车企需要学会的一门功课。


写在最后:


滑板底盘看似有无限遐想,但还是要承认当下依然有许多前置技术还不过关。


如同攀登珠峰般困难的自动驾驶技术一样,虽然我们期待它掀起一场“出行革命”,但当下的L3依然难倒了不少的自动驾驶玩家。


不过,正如国内自动驾驶玩家纷纷降维求生一样,毫末智行、易咖智车等滑板底盘厂商已经在低速商用车场景降维落地,让国内的滑板底盘赛道有了前进的动力。


随着动力电池与底盘、车身一体化,高度集成的动力系统,集中域的电子电气架构等技术的逐渐成熟,在乘用车领域看到具个性化和性价比的车型,不再是鱼和熊掌式的两难问题。


【谈擎说AI 作者:郑开车】

x

收藏 1
打赏
电话:010-65030507
邮箱:editor@autor.com.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乙6号朝外SOHO D座5097室
北京智驾时代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4 - 2022
Auto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AutoR智驾 智能汽车网
京ICP备1402773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466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211307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