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疫情正在缓和,但世界的疫情正在快速变得紧张。
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担忧,主办方已于近日宣布延期举办原定于4月开幕的第十六届北京国际车展。
虽然日内瓦所在的瑞士,并没有一例病例产生,但近日众多媒体依然爆出3月举行的日内瓦车展将会取消。
不过,2月24日(昨日)日内瓦车展发言人表示,日内瓦车展仍将于3月2日如期举行,并补充称,展会高层正在“观察形势及其对员工、参展商和观展游客的可能影响”。
上述发言人表示,作为“卫生行动规范”的一部分,日内瓦车展将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以确保观展游客的健康,其中包括若干清洁和消毒步骤,以及一场宣传活动。
据本计划去现场的有车以后称,车展官方鼓励参会人员抵达瑞士前14天通过必要的检查,而携程方面也回应:目前没有中国人酒店预订成功的案例。
截至目前,据数据分析公司GlobalData的一份报告称,至少有13家大型汽车制造商已经退出了日内瓦车展,包括凯迪拉克、雪铁龙、福特、捷豹、兰博基尼、路虎、三菱、日产、欧宝、标致、斯巴鲁、塔塔和沃尔沃等等。
这些品牌的缺席,无疑让日内瓦车展的地位,下降了不少,据目前已知的消息,参展品牌的传统重磅车型寥寥无几,大多集中在性能车和新能源产品中。
根据目前消息,其中重磅车型涵盖了奔驰更换了前脸和内饰的改款E级,以及全新奥迪A3,但A3目前仍然处于高度保密状态,据国外媒体消息,全新A3和高尔夫8共享很多技术,比如自适应阻尼可变悬架技术、渐进式转向技术、quattro drive适时四驱技术以及升级驾驶模式与ESC模式,理论上在动态舒适性和安全性有明显提升。
丰田则发布一款新的小型SUV,基于全新YARiS的TNGA-B平台打造。目前只有两张预告图,一张是轮廓线稿图,一张是尾部预告。从轮廓来看,新车比现在的C-HR或奕泽更偏实用,车顶没有那么低矮。
性能车方面,涵盖了保时捷 911 turbo s,全新高尔夫GTI,以及雷诺梅甘娜等车型,但具体参数和技术指标尚未公布。
新能源方面的车型数量则远远超过传统车型,例如斯柯达明锐RS iV、爱驰U5欧洲版、雷克萨斯UX 300e、奔驰CLA PHEV、GLA PHEV、奔驰E级 PHEV等车型,但大部分产品的技术层面,仍然缺乏革命性的亮点。
而宝马方面更加值得一提,据官方资料显示,在2020年日内瓦国际汽车展上,宝马展示了四种用于高端中档车的新型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从2020年夏季开始,BMW 3系的其他车型将提供高效的驾驶乐趣。
换句话说,目前已经确定宝马3系将引入混合动力系统,不过尚不知是否引入国内生产,据官方的图片预示剩下三款混动车型大概率是SUV,看体型似乎是X3和X5的衍生版本。
因此综合来判断,相较于日内瓦车展辉煌的历史,此次展出的车型走量传统车较少,新能源仍为重点,但依旧没有看到较大突破,而一众性能车的亮相,似乎正在预示着内燃机仍然在继续续命,而主办方日内瓦车展的含金量也进一步降低。
据百度百科介绍,日内瓦车展创办于1924 年,是欧洲唯一每年度举办的大型车展。每年3月份举行,是各大汽车商首次推出新产品的最主要的展出平台,素有“国际汽车潮流风向标”之称。
但衰退迹象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出现,在2019年日内瓦车展前夕,就有捷豹路虎、福特、沃尔沃三家大型品牌宣布不参加车展,而2019年日内瓦车展共计吸引约50万名观众,同比下滑约20%。
虽然被称为欧洲第一车展,但由于欧洲汽车销量连续多年不景气,让本就是举办地的日内瓦也受其影响,此外,一些大型车展的举办成本也很昂贵,日内瓦、巴黎、法兰克福、底特律和东京等老牌“一线”车展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相比之下,新兴国家市场的车展被视为更具前瞻性的行业风向标,因为车展的最终目的,除了展出行业内层出不穷的技术发展之外,更加直接的目的是卖车,很显然欧洲的消费能力远不如中国为主的新兴国家。
而车展中百花齐放的嘈杂中,往往让一些弱势品牌被淹没,在去年福特退出日内瓦车展之后,负责传播的负责人就表示:比起在车展上陷入新闻的嘈杂声,他们认为举办自己的新车发布活动,是吸引潜在客户注意力更好的方式。
Global Data也分析认为,诸如福特这样的车企已经重新审视了他们的营销预算和策略,更倾向于参加着重于细分市场的展会活动。而奥迪、宝马、奔驰等品牌此前已宣布不再出席在4月举行的纽约车展。
此外,媒体直播,线上网站也给车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新冠疫情出现后,国内包括吉利ICON、奇瑞全新一代瑞虎7等原定于2月登场的重磅车型均宣布延期上市,并将发布会由线下改为线上;闭门歇业的汽车经销商们也开启了线上看车、购车等直播活动。尽管是形势所迫,但似乎也让人们看到了线上车展的曙光。
大型车展不会在一天内突然消失,但大型车展所承担的作用,正一点点被其他途径所分流和取代。
日内瓦失宠只是一个表象,它代表着传统车展正在走下坡路,而性价比更高的独立发布会,甚至是线上发布会,更加受到品牌的重视。
如果车展的带来的效益逐渐消退,那必然伴随着性价比低下,影响下降的趋势,而这样的趋势不加改变就会恶性循环直至死亡,但仍然会有新的事物代替它,不要忘了我们本就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

x
-
别再往里挤了,五菱宏光MINI EV的爆款故事不可复制 2023-02-14 12:32
-
特斯拉的成本为什么能降到这么低? 2023-01-29 12:03
-
比亚迪和特斯拉:电动汽车时代的绝代双骄 2023-01-06 12:38
-
微博CEO首曝享界S9乘坐体验:舒适性、售价超越传统豪华轿车,纯血鸿蒙将上车 2024-06-22 21:50
-
华为发布盘古大模型5.0 2024-06-24 11:17
-
广汽埃安宣布,泰国即将新增6座快充站 2024-06-24 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