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财经、新浪科技 2017-01-19 15:05
BAT 不可能永恒,中国在人工智能时代排前两位没问题
分享
BAT不可能永恒,这个“山头”迟早会过去

智驾注: 李开复认为,互联网行业下一个风口在人工智能领域,而三大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则不可能永远占据“山头”,中国将在这波时代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文来源为36氪,原标题为《 特斯拉更名背后:马斯克的困境还是野心?》,原作者为凤凰财经记者熊乙、新浪科技,由AutoR智驾转载。


一、BAT不可能永恒,这个“山头”迟早会过去

文 | 凤凰财经记者熊乙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风起云涌,巨变之下,阿里、京东上市了,滴滴收购优步了,互联网金融也火热了。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在李开复看来,这个宗旨就是商业的本质——给用户产生商业价值。围绕这个本质,李开复点出了互联网行业的下一个风口——人工智能。

如果说互联网热潮催生了“BAT”,让它们延伸至互联网行业的方方面面,那么在人工智能的风口上,互联网行业的格局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换言之,中国会不会出现一个全新的“BAT”?


李开复认为,人工智能最重要的一是数据,二是机器,三是人才,在这些方面,国内的BAT,国外的谷歌、脸书、微软比初创企业至少能多一百倍、一千倍,即便它是独角兽。而为了达到商业上的成功,它们也不可能会把资源共享出来。


“它们不会把大型计算的技术公开出来,让美团、滴滴、知乎也可以使用,出于商业的利益,他们会把赚的钱花在巩固垄断地位、扩张新业务、培训和留住人才上面,”他说。


当下,人工智能领域资源分配明显不均,BAT占据绝对性的优势地位,但李开复却并不完全看好BAT。他说:“一个行业里,山头的地位是绝对不永恒的,一定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每一个山头都会享受它阳光下灿烂的十分钟,但是十分钟必然会过去的。”

首先,当新趋势来临的时候,处于山头的公司不是每次都能捕捉到,也许机会来得太快,或者别人有特殊的、先天的优势,或者文化不符合这个领域。


其次,大企业过去的成功,可能会成为它的“包袱”,让它不舍得放弃。李开复解释道,这就是创新者的窘境,当你在某一个领域赚得太多了,那么反而成了一个包袱,让你没有办法放下它,去抓住下一个创新的机会。柯达和微软就是很好的例子。


柯达曾经是摄影领域的顶尖公司,数码技术也是它发明的,但它却因为担心数码相机影响胶卷的销量,而把它冻结了。微软也是一样,虽然它是第一家做移动操作系统的公司,但它却认为操纵系统应该卖钱,所以最后Windows硬生生地被安卓挤出了一条生路。“BAT是不会永恒强大的,它们也许会存在很多年,伟大很多年,就像IBM,它虽然被人尊敬,但绝不是美国公司中最受关注的,因为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李开复如此说道。


BAT中最看好腾讯:全球最垄断的互联网企业

如果BAT不能永远处在山头,那么三角关系中,到底哪一角能坚守最久呢?李开复认为可能是腾讯。

他说,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腾讯看到了阳光下的十分钟的问题。“当然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腾讯做成了微信,现在微信的垄断程度特别大。(腾讯)应该是全世界互联网行业里最垄断的一个公司,要把垄断者拉下台,需要比较久的时间,就像Windows。”


建议年轻人去小企业磨练:不要只做“时髦”的事情

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掀起了一股创业潮,许多年轻人都先后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但近年来,许多中企开始寻求海外投资,国内创业遭遇了资本寒冬,融资问题难倒了一大批初创企业。


面对创业难的问题,作为“过来人”的李开复表示,国内创业者寻找投资一点也不困难,困难的是那些初次创业,或者没有太多经验的创业者。


如何修炼成一个经验丰富的创业者呢?李开复认为,在还没准备好创业、没有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可以先去一家已经达到这个境界的创业公司,在那里工作一段时间,学好这个业务,当创业者懂这个行业比投资人懂得多时,才能震住投资人,投资人也才会投他。


“不要抱着侥幸的心态出来融钱,现在创业者的数量有点过多,可以多磨炼一下再出来创业,很多人二十四、五岁就想自己做老大,可以再学个三、五年,也还很年轻,”他说。

李开复建议年轻人先到小公司磨炼一下,“大公司是磨炼不出来的,大公司希望你永远就做一个岗位,因为这样的投资回报率最高,而创业却恰恰需要这种跨行业、跨领域、跨功能、跨部门的能力。”


谈及年轻人的未来,李开复引用了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的演讲中提到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他认为,人工智能在10到15年后可能会取代50%的工作,这会推动我们变成最好的自己,就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一样,“不要只做‘时髦’的事情,因为越时髦,可能越容易被取代,比如学商、学理工,反而是一些比较抽象的事情有很多机会,比如琴、棋、书、画。”

对于年轻人热捧的IT工作,李开复表示,未来如果机器能代替人工,很多互联网的工作也会被取代,如果你有这种志气说,未来的机器人就是由我写的编程控制的,当你有这种决心、野心和执着、勤奋、努力的时候,你就会成为未来的世界的宠儿。


中国有句古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年轻人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站在达沃斯这样的精英云集之地,李开复的话在激励了年轻人的同时,也影射了这次论坛的主题:领导力。


用李开复的话来说,中国可以继续扮演全球化的领导角色。而这一切,都要以年轻人的未来为依托。


李开复:BAT 不可能永恒,中国在人工智能时代排前两位没问题

从达沃斯看中国的创新机会


文 |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这次达沃斯中国话题很热,您怎么看?


李开复: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机会,因为全世界都在川普的当选之下,还有保护主义、地域主义的盛行之下,我想很多学者,还有企业家,都在问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说,全球化是否还会继续?然后是哪一个国家未来引领这样的一个趋势?


这个机会习主席来出席并且表达对全球化的完整的支持和延续,我觉得对整个企业界来说或者经济学家来说真的是一个强心针,让大家觉得说,虽然可能过去的这12个月在脱欧和川普的当选,让大家有一些担忧,但是看来中国的这种信心和决策还是非常真诚而且是可持续的。

新浪科技:在您看来,围绕中国还有哪些方面的话题被热议?


李开复:我觉得大部分人心里还是对川普当选的担忧,这个是最大的主题。其次的主题应该就是中国的角色和习主席的演讲,那么主要都在这两个主题上面讨论。


可能第三个大家会问的问题就是中国在创新方面是否能够有机会,我就会比较多地去用软件、移动互联网、还有最新的人工智能作为案例,告诉来自世界的企业家,中国的创新力量是不容忽视的,而且我觉得中国有很多独特的优势是值得探索讨论的,比如说中国的特别大的人口,再加上特别强的理工数学,是未来众多研究科研方向,尤其是人工智能,非常有利的一个武器。



第二,中国的市场会继续累积更多的数据,这个对于人工智能也是很多很好的机会。


还有就是说,很多人工智能可能会碰到一些政策的约束,比如说在基因检测、隐私、互联网大数据、无人驾驶的交通规则等等,这些我认为都有更大的风险。在美国会被一些政策所挑战,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媒体在这方面的报道,但是我觉得中国应该是有可能更放松都去让这些技术能够快速的发扬光大,我觉得这些都给了中国很大的机会,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我觉得应该是世界第二是没有问题的,世界第一是有机会的。


谈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问题如何破?


新浪科技:那如果中国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冲击第一,有哪些事情需要做?


李开复:我觉得有几个很重要的事情,是值得做、而且必须做的。第一,中国的高手很多,但是顶尖的中国高手都在国外,如果用围棋做一个比喻的话,中国很多七八段的,但是九段的不多,那我觉得这些九段的呢,其实中国人还是有的,他们大部分都在美国,所以我们要想尽办法把他们吸引回来,或者至少让他们在美国做的研究跟中国是产生关系的。


第二,理工数学的优秀的年轻人很多,但是还是需要培训的,不是说清华、北大毕业的数学科学生毕业以后就能成为人工智能的专家了,是需要有人带他们,是需要有课程,是需要刻意的培养的。


那么这些刻意的培养怎么去做?是要经过线上的课程,或者专家手把手的带着他们,还是经过网上的这种竞赛,还是经过大数据的搜集,然后让大家都有机会去在网上一比高下,我觉得这些应该百花齐放全部去测试。


第三,我觉得要大大推动各个传统企业能够接纳人工智能,因为它们的算法,过去一直都是很落后的,而且落后于美国。那么落后是有机会的,因为你现在落后,表示人工智能很容易就可以超车。


在美国,举一个例子,预防信用卡做假,没有人工智能的时候都已经做的很好了,靠各种规则。中国则一直是非常落后的,但把这个做好可以立刻产生价值,因为如果你用人工智能做个算法,要卖到美国的银行,他可能已经有很好的非人工智能算法了,可能卖不进去,但是在中国呢,可能就可以快速产生价值、产生利润,然后让公司能够成长起来。


但前提是,这些银行不要那么封闭,要愿意采购外部的人工智能的软件,我觉得这方面应该去重点培植一些这样的人工智能的公司。比如说我们投资的第四范式,它当然已经打入了一些银行,但是我觉得银行应该深度的拥抱这些技术,对银行也是双赢,因为它采用了人工智能,马上就能够赚钱或省钱。


李开复:BAT 不可能永恒,中国在人工智能时代排前两位没问题

怎么看陆奇加盟百度?


新浪科技:说到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这两天刚好百度宣布陆奇加盟,您怎么看?


李开复:我觉得陆奇加入百度,是一个对百度非常利好的消息,类似陆奇这样的人才,在中国这个阶段的发展,我们也需要大力吸引。但是说实在的,在产业界达到他这样成就的华人并不多,因为在美国的工业界对华人的发展是有严重的玻璃天花板的,所以你要再找3个陆奇、5个陆奇是找不到的。


但是在学术界呢,学术界的陆奇就很多了,可能会有50个、80个,而且未来会不断的从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不断的上升,所以几百个都是有可能的。并且不只美国,还有欧洲,比如说加拿大、多伦多、英国、伦敦、剑桥、牛津,全世界到处都是,我觉得我们除了吸引这种陆奇式的工业界人才,还需要吸引一批研究性的人才,这批人才量会更大,而且吸引他们的条件不会只有百度才出得起,创新工场或者我们投资的公司都有可能去吸引。


新浪科技:除了国外、学术界,BAT也会有人才出来创业,怎么能让这些人更快地发挥更大的价值?


李开复:我觉得其实这是多方的,一个是从国外的工业界吸引人,一个是从国外的学术界吸引人,还有一个就是国内的人才流动了,所有的流动都是好事,尤其从大公司出来创业,我觉得是非常利好的消息。因为说实在的,BAT在国家级的人工智能推动方面,我是抱着问号的,这不是对他们有任何的抱怨,因为我觉得很自然的,一个大公司,当他拥有了特别大量的数据、特别大量的专家,他肯定第一优先级是怎么从这样的数据专家中获取商业价值、巩固垄断地位,或者发展新业务,而不是说怎么去分享,让更多的人,包括竞争对手,能够接触到这样顶级的技术数据或者人才。


所以我觉得,BAT是不会很自然的去推动创业型的这一类的公司在人工智能所需。因此像我们这些VC就有责任来做这个工作,包括了从全球吸引人才,也包括了从BAT吸引那些想创业的人。


人工智能工程院想要怎么做?


新浪科技:于是创新工场推出了人工智能工程院?


李开复:创新工场成立工程院,其实第一步做的就是从Google、微软这一类顶级的全球公司吸引了一批人才,第二件做的就是从清华、北大、上交大开始授课,并且吸引学生。但是这个方向能做的还是非常有限的,我觉得我们并不认为自己只能够局限于自己少少地雇个二三十个人、三四十个人,我觉得应该是上百上千的人,应该是全球招聘顶尖的领军人物。


怎么去做到这个呢?我们也在探索,是经过业界的联盟,是经过政府的支持,还是经过高校的人才?这些我觉得我们也需要探索。


我非常怀念98年创立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时光,那段时间真的是当你有足够的资金的时候,是可以全球范围内把这样的一批华人力量吸引回来,所以我觉得今天又看到了当年的影子,这样的吸引应该是可成立的,但是他所需要的背后的力量和资金可能是超过我们创新工场在这个阶段独立能做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还会再往下一步去想,怎么样能够把这个事情再做大50倍。当然我们本来就认为这是一个相对公益的事情、相对开放的事情,我相信也会有其他的机构共镶盛举,一起把这个事情做起来。


新浪科技:这样公益又开放的事情,会不会做太早而为别人做了嫁衣?


李开复:我觉得任何时代都有这个风险,但是如果说我们相信风口理论的话,现在肯定是人工智能的风口,如果说我们5家VC和5家公司,加上5个大学,或者加上某某政府的这种部门的力量,一起把这个推起来,我觉得水涨船高,应该大家都有机会的,而且在水涨船高的时候,我会认为我们这艘船,因为我个人还有团队相对的技术背景,应该是有机会帮我们的投资人赚到更多的钱的,但是我觉得首要的问题是要把这个基础做好。


因为人工智能这件事情,你没有顶级的专家,真的启动不了,你没有大批的优秀年轻人也无法做,你没有大量的数据也干不了事、成不了事,你还需要特别巨大的一个机群,所以这几件事情都要把它做好,我觉得与其一个公司能做到30分,不如四五个公司做到90分,这样应该是可以成功的公司会更多。


人工智能门槛不低,中小公司需要联合起来


新浪科技:通过中小公司的数据开放共享去发展人工智能,这种数据能达到BAT的量级吗?


李开复:说实在初步都达不到。BAT今天所拥有的数据,我们哪怕汇集10家这种小型独角兽,加起来这个数据和它的格式化,还有它的回馈和标注,都比不上BAT的一家。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稍微小一点的独角兽非常有意愿能够一起来做这种共享和合作,只要不是跟直接的竞争对手一起就行。


所以我觉得现在也是一个契机,因为这些独角兽再发展个3年,有些可能也成为类似BAT了,还有些可能不妙了,还不如这个阶段大家稍微抱一下团,要不然我们会有共同的劣势。


新浪科技:听说创新工场投资的知乎已经在尝试这种合作了?


李开复:知乎是个典型的例子,作为一个基本接近独角兽的公司,它有非常好的数据,非常高质量的用户,但是数量上来说真的是微不足道,就是说知乎它的数据,比如说要跟美团比,要差两个数量级,美团要跟BAT比可能还要差三个数量级,所以差别是这么大的巨大,因此大家应该是有可能一起来共享的。


人工智能工程院归根结底是为培养人才

新浪科技:具体到人工智能工程院来说,除了开放数据搭建底层生态,更主要是为培养人才?


李开复:我们现在工程院招的人才,其实一定程度,从我们的基金的角度来说,就是在做个种子,在把这些孵化开始启动起来,那些做的比较好的,我们的基金就会有机会投资进去。


可能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看我个人的历史,在98年做亚洲研究院,在2005年做Google中国,在2009年做创新工场,这一批一批的人才,我们都是不遗余力的去帮助他们成长,而且你看当时我们无论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招的首批的20多位助理研究员,或者Google中国的那一批所谓的关门弟子,大概有40多位,或者创新工程刚开始投的那10来个项目里面的20来个创业者,甚至当时的工程师,他们今天其实功成名就的也好、创业的也好,在学术界扬名立腕的也好,都有非常高的比例,可能百分之七八十都成为了年轻人的偶像或者一个独角兽的CEO,或者是一个公司的顶级高管,或者是一个学术界的泰斗级的人物,所以我觉得我个人是有这种热情来帮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能够发挥他们的潜力,我觉得我自己的经历,也是验证了一次又一次的我们真的非常有诚意努力的帮助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所以我这一次就想再做一次。


新浪科技:现在再做一次会有哪些挑战?


李开复:我觉得先要立足,才能够做这件事情,因为中国条件得天独厚,有人才,有资本,有市场,所以我们还是专注把这件事情做好,当然长期来说,我想很多我们投资的公司是有野心走向世界的,就像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带队去硅谷看,就是希望能够建立这种关系,其实去硅谷的过程中,我们那一趟就招到了好多人,从人才的角度,也是把世界连接了起来。


从资本的角度,创新工场投资的金额,大约正好一半是中国人的,一半是非中国的,所以无论我们自己的募资,我们所招的人才,我们投资的公司走向了市场,其实都是重视全球的,不仅仅是在中国的。但是做一件新的事情还是要在中国把事情做好,再拓展出去,而不是刚开始就让自己分散了时间,可能想做太多的事情,最后一件都没做好。


714474974066146016.jpg

x

收藏 0
打赏
相关标签:
电话:010-65030507
邮箱:editor@autor.com.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乙6号朝外SOHO D座5097室
北京智驾时代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4 - 2022
Auto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AutoR智驾 智能汽车网
京ICP备1402773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466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211307
关注官方微信